“我國經濟社會正在經歷外延型、擴張型平面發展向高質量立體發展的轉型,”近日,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公開演講中談到。從“平面”發展到“立體”發展,能源轉型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能源轉型的路徑選擇產生了什么影響?不同地區如何因地制宜加快能源轉型的步伐?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杜祥琬院士。
能源轉型路徑:不復制發達國家的老路,從以煤為主進入多元能源結構
“‘平面’發展到‘立體’發展的轉變,代表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發展的目標和方式都在升級,”杜祥琬院士指出,高質量發展要求告別粗放增長方式,不能僅以規模的擴張滿足現階段的發展要求,而要轉向以低碳、綠色、美麗為代表的立體、深度發展。
具體到能源轉型的問題中,現階段的要求不只是降低能源消耗,更是以綠色低碳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結構優化,將能源與信息技術結合,提高能源管理效率。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能源也將在多個維度支撐高質量發展。優化能源結構、緩解西部與東部、農村與城市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本就是能源轉型的應有之義,堵車、空氣質量和垃圾圍城三大“城市病”,散燒煤、原始形態的生物質利用、垃圾圍村三大“農村病”等也都與能源利用息息相關?!澳茉崔D型做不好,高質量發展就缺乏基礎?!?/p>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國應選擇什么樣的能源轉型路徑?杜祥琬院士認為,我國不會復制發達國家從以煤為主,到以油氣為主,再到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發展路徑,而將從以煤為主過渡到多元能源結構,最終實現以低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
“這種差異一方面源于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另一方面源于當前環境的變化,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尖銳性、緊迫性更強,利用非化石能源的技術能力和經濟性提高,使得我國能夠直接從以煤為主進入到多元結構階段,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多足鼎立,此消彼長,最終走向可再生能源為主,”杜祥琬院士表示,“如果以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超過10%為標準定義多元結構階段,2015年我國就已經進入多元階段,但仍處于多元結構階段的初期,具體表現就是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還較高”
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不同能源將扮演不同的角色。煤作為一次能源的主力,絕對消費量將減少,不清潔、不高效的散燒煤、高耗能用煤將逐步被替代,剩余煤炭消費主要用于發電,通過技術進步實現以更少的煤炭支撐經濟的發展;石油將發揮穩定供應的作用;天然氣是向低碳能源過渡的重要能源,天然氣消費的絕對量和占比將繼續增長;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代表未來低碳能源的發展方向,在能源結構中將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
寓電于民:中東部地區須打破思維慣性,發掘自身電力潛能
在我國能源空間布局的統籌優化中,西電東送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西北地區擁有大量的風能、太陽能資源,在西北建立大型風電、太陽能發電基地,以西電東送解決中東部負荷集中地區能源短缺問題是立足于中國能源分布特點的合理策略。
隨著能源開發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杜祥琬院士表示,打破被動等待的思維慣性,將“電從遠方來”和“電從身邊來”相結合可能是中東部地區更合適的能源利用模式。
“中東部地區有較大的電力潛力沒有被充分利用,比如,中東部陸上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的比例僅在10%以內,近海、遠海還有大量的風電資源和核電資源,分布式的概念使這些原本難以利用的分散風能和太陽能可以被利用起來。從長遠看,分布式風電、光伏的成本下降很快,各種儲能技術成本也在下降,使得‘電從身邊來’成為可能,”杜祥琬院士介紹。
將分布式發電與儲能技術相結合,企業、學校、社區等可以形成自己的微電網,利用大數據進行電網管理,形成虛擬電廠,各家各戶都成為既生產又消費的產銷者。即使出現停電故障,影響也能控制在有限范圍內?!霸谡憬闻d、長興等地,我已經看到了這種模式的落地,這些地方通過分布式發電實現了區域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50%的成效,證明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杜祥琬院士表示。
“落實這一模式需要各地區認真思考和行動,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時代給予的可行性,國家也需要在初期給予一定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形成頂層戰略規劃,”杜祥琬院士強調,“同時,各地區也要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具體規劃和計算自身的電力潛力,有序開展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能源與信息化相結合的高效用能模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