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程承包業務指的是我國施工企業對其他國家開展工程承包,在承接工程項目之后,由我國的勞動力、設備供應、施工技術以及相關工藝,將項目建設完成,并從中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
2023年8月23日,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EngineeringNews-Record)網站發布了2023年度國際承包商250強榜單,根據各家企業2022年在海外市場實現的營業收入額,榜單收錄了250家工程承包企業,作為有代表性的國際工程承包商,這些企業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22年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發展變化。2022年,國際承包商250強企業共實現海外市場營業收入合計4285.0億美元,較上年度增長7.7%,是近10年來罕見的增長速度。
2015-2022年國際承包商250強收入及新簽合同額(億美元)
資料來源:ENR、共研產業咨詢(共研網)
2022年國際承包商250強企業營業收入為21566億美元,其中本土市場營業收入為17281億美元,海外市場營業收入為4285億美元。2022年國際承包商250強企業新簽合同額為41893億美元,其中本土市場新簽合同額為36021億美元,海外市場新簽合同額為5872億美元。
2015-2022年國際工程承包商發展概況
資料來源:ENR、共研產業咨詢(共研網)
2022年,國際承包商250強實現全球營業收入總額為21566億美元,較上年度增長4.4%,2022年,國際承包商250強的海外市場平均營業收入額為17.1億美元,榜單中排名前54家國際承包商的海外市場營業收入超過了這一平均水平,企業數與上年度相同,占250家中的21.6%;2022年,250家國際承包商海外市場營業收入額中位數為4.7億美元,比上年度增長6.8%。
2015-2022年國際承包商250強海外市場收入走勢圖
資料來源:ENR、共研產業咨詢(共研網)
國際承包商250強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歐洲、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2022年中國進入國際承包商250強的企業數為81家;美國為39家;歐洲地區為41家。
2019-2022年國際承包商250強企業區域分布情況(家)
資料來源:ENR、共研產業咨詢(共研網)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我國國際工程承包行業發展迅猛。2020-2022年,中國企業國際工程承包項目營業收入呈現上漲趨勢,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企業國際工程承包項目營業收入下降至1074.61億美元,2022年中國進入國際承包商250強的企業數為81家;2022年增長至1179.3億美元。
2019-2022年中國企業在國際工程承包數量及收入規模
資料來源:ENR、共研產業咨詢(共研網)
全球對外承包工程出現了地區變化特點。發達經濟體整體出現減速趨勢,經濟產出將從2018年的2.3%降至2019和2020年的2.0%和1.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產出增速相對穩定,從2018年的4.6%略降至2020年的4.5%后在2020年有望加速至4.9%。
2018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為1.12萬億元,新簽合同額為1.6萬億元,分別同比下降了1.7%和10.7%。如果按照美元計價,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的兩項指標的降幅較小,分別為0.3%和8.8%。
據統計,2018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的國際營業收入總計為4824億美元,同比增長3.1%。這是250強的國際營業額自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連續三次下降后首次出現增長。
中國內地國際承包商2018年進入榜單的承包商達到69家,同比增加四家。國際營業收入總額達到114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5.6%,相比上年5.4%的增長明顯提速。中國承包商在除美洲以外的大陸都取得明顯的增長,尤其是在亞洲(澳大利亞)、非洲、中東地區。在亞洲(澳大利亞)地區,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承包商成為該地區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增長額達到100億美元。而250強整體在該地區業務收入只增長了約73億美元。在中東地區,中國承包商在市場萎縮的狀態下仍然實現了22.5%的增長。在非洲地區,盡管市場日益艱難,但中國承包商的營業額也實現了8%的增長。憑借著在這些市場的優異表現,中國內地69家入選承包商在250強中的市場份額占比達到23.7%的歷史新高。在2005年,這一比例只有5.3%。
從前10強的榜單來看,與預期一致的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三家中國企業進入10強,分別是中國交建、中國建筑和中國電建。其中中國交建同比增長9%,增長率不如第二名HOCHTIEF的14.8%,差距進一步拉開。中國電建同比增長了5.6%,雖然增長率不高,但由于BECHTEL跌出了10強,中國電建堪堪守住第10名的位置。相比之下,中國建筑同比大幅增長了35%,以134億美元的業績排名上升三位,位居第8位。
共研網發布的《2023-2029年中國國際工程承包市場全景調研與市場需求預測報告》報告中的資料和數據來源于對行業公開信息的分析、對業內資深人士和相關企業高管的深度訪談,以及共研分析師綜合以上內容作出的專業性判斷和評價。分析內容中運用共研自主建立的產業分析模型,并結合市場分析、行業分析和廠商分析,能夠反映當前市場現狀,趨勢和規律,是企業布局煤炭綜采設備后市場服務行業的重要決策參考依據。